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6843|回复: 0

【五果堂】读五果堂丁氏族谱存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5: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偷得浮生半日闲


    笔者在各地族人的大力支持下,纠集了部分与五果堂丁氏有关的各处族谱,随着对老谱的逐渐深入,发现了一些问题,难以释怀,存疑如下:


一:满一公究竟是否为宋时度公之后
    老谱谱系中俱载满一公为伯祚公之后,又载度公为汉复公下四十一世,属吴郡派,牌楼谱与南苏谱皆载伯祚公为度公之子,而据考涧谱载伯祚公为长兴派宪公之后,为四十一世,与度公为同辈人,几套谱中都载度公与另几支的伯初,伯礼,伯复,为同辈。牌楼谱中载长兴派四十一世亦为宪公子但名失讳。以上种种导致复公至满一公谱系中差了一世,考涧谱上满一公为复公下五十三世,而另两套谱上满一公为复公下五十四世。
释疑方法:可参考吴郡派谱系,谱载吴郡派三十九世为顗公,度公为顗公之孙可参考杭州丁丙家族谱;另就是查阅到度公下宗谱。
附:
1.丁 顗: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2.八千楼:中国清代杭州丁氏藏书楼。清代浙江丁国典慕其远祖宋代丁顗藏书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书楼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丁国典之孙丁丙沿用楼名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丁丙(1832~1899),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二:五果丁氏曾于明万历庚子年与周边四府七县联修宗谱老谱俱载,未知是否确凿
    老谱载七县名称分别为:濡须(无为),贵池,石洞,禄岭(今南陵县六岭),丁家洲(估计为铜陵),东分,后山竹格(个人认为是无为县内),闸口(今繁昌县马坝),桐城。
释疑方法:查阅这几地丁氏族谱,考证是否有类似记载》


三:铜陵丁家洲与池州丁家洲是否为同一地方
    谱具载满一公祖籍铜陵丁家洲,又提及在池洲丁家洲挥义师抗元,这两处丁家洲是否为一,关于池洲丁家洲抗元之事可散见于史书,确有其事。
释疑方法:可参阅当地县志,深入当地了解地理沿革。
    经多方查阅,确证铜陵丁家洲即为池州丁家洲,在明代以前,铜陵隶属于池州府。铜陵丁家洲位于现在铜陵市太平乡汀洲村。(转注:现存各代古铜陵县志都没有“汀洲”的记载,而“丁家洲”却是很明确的。明嘉靖《铜陵县志》卷一“丁家洲,在县东北接无为洲。宋陶安有诗,推官李宗泗阻风夜宿有诗。”卷中“丁家洲”与荷叶洲、白沙洲同列为洲。古县志均附有地图。公元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46岁的大诗人陆游进四川,写有笔记《入蜀记》六卷,其中记载“(七月)二十二日,过大江,入丁家洲夹,复行大江。……”清乾隆《铜陵县志》还收录了宋杨万里《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 》一诗。


四:华五公孙友尚公与明史中丁普郎是否为同一人
    肥西县华五公谱载华五公生子德一公,德一公有子友尚公,友尚公传略下载明:友尚公,字普郎,以功封济阳侯。该记载与明史中丁普郎名讳,封爵相同,是否属巧合抑或为同一人。
    经查阅资料,丁普郎为湖北黄波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与陈友谅战死于江西省鄱阳湖康郎山,而友尚公生卒年为(),其伯祖父华一公生卒年(元大德三年1299--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其堂伯父德成公生卒年(元泰定二年1325—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与其同辈德成公子友善公生卒年(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明宣德十年(1435年)),推其本身与其年龄不符。且若有如此史实,谱中不会廖落无闻。


五:含山县清溪镇丁氏谱注堂号为五果堂,与我无为五果堂究竟有何渊源
    该谱载始迁祖为见纯公,于顺帝甲辰年(1334)迁于含山,而华一公之子德成公生卒年(元泰定二年1325—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华五公支下亦由其子德一公迁往合肥港口(今肥西县浏河乡),可知见纯公应与德成公,德一公为同辈人,其生活年代正值元末天下大乱,人民游离失所在所难免,个人认为含山县五果丁氏与我无为五果渊源极深,是其中某一支之后也说不定,(一家之言!)。
释疑方法:尽快见到含山五果丁氏族谱,从中寻找原因。


六:六安丁周德老师所提供的他收集有一篇谱序中提及关于无为丁氏的记载,言及竹系山华一公的记载,不知又与我五果华一公支下有何瓜葛
释疑方法:请丁周德老师早日提供该篇谱序!


七:繁昌满三公族谱中提及在民国年间与无为丁氏联修过,有何依据,无为谱中为何不见记载
老谱确载,无为满一公与繁昌满三公系同胞兄弟,满一为兄,满三为弟。
释疑方法:请繁昌丁氏族人提供繁昌谱样?


八:丁汝昌究竟是哪里丁氏
    庐江县《潜川丁氏宗谱》称: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原籍庐江县,后迁至无为与巢县交界处(今无为县严桥镇),但为何其中间一“汝”字与我无为丁氏字辈:“应一(朝)时光国,宏汝(儒)效守常,中的“汝”字为何一致,且按年表推算,其生活年代恰为无为丁氏“汝”字派生活时段。丁汝昌会不会是无为丁氏后人?另外,我五果华四公支下迁居古巢界河边,其后裔多居庐江县,华四公有子德隆公,据下文所述,丁汝昌先祖世兴公兄世隆公,世隆与德隆会不会是同一人?而且庐江丁氏族谱首修时间为清乾隆八年(1743),而我无为丁氏在清乾隆年间已是五修,庐江丁氏与我无为丁氏究竟有何渊源?会不会与我无为丁氏一支散落过去的华四公一支有关?
      上述观点,一家之言,不揣鄙陋,聊以抛砖引玉!

附:《丁汝昌考略》

( 作者:夏冬波安徽省庐江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一、丁汝昌先祖迁居庐江考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达,字禹廷、雨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人。丁氏先祖世居安徽省凤阳县。先祖世隆、世兴二公于元末因避刘福通兵乱,于元至正四年(1364年)兄弟二人隐居巢湖之滨,因爱其山水之秀,遂定居焉[1]。世隆公定居合肥南乡之岗头寺(今庐江县同大镇戴拐村);世兴公卜居于庐江北乡石嘴头(今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虽相隔两地,但相距仅二十余里,兄弟之间时常见面。世兴公精明能干,喜爱读书,性勤俭朴,善做生意。在元朝至正年间,家室尚“环堵萧然”,到了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诏天下设立粮长,以田多者,督其乡之赋税,粮万石,长副各一人,输以时。至得召见者,辄蒙擢用。时公田园甲庐北,邑鸣大吏,选公粮长”[2]。并在不久的一次运粮至金陵(今南京)时,受到朱元璋在便殿的召见。“称旨授以官”[3]。世兴公因兄(指世隆)年老,不忍远离,遂辞归乡里,     以寿终于家。其后人隶卫籍,世代以漕运为职。
    到了清初,计授屯田十七庄。雍乾年间,先人赔败已尽,合族受累难支,吏扰差烦,居不安堵,幸赖信分禹三公目击心伤,一身鼎力,上控藩抚道院,不避风霜,不畏寒暑,赎回田十有三庄。这已是嘉庆元年(1796年)的事了。
世兴公四世孙有兄弟五人,由于人丁兴旺,遂为五分:有仁公分居石嘴头杨家嘴。有义公分居石嘴头。有礼公分居南安桥(今永安桥)。有智、有信二公分居张家嘴。潜川(庐江古称潜川)丁氏遂有五分房之说。
丁汝昌出于张家嘴有信公房派。后丁氏人丁兴旺,遂将丁氏族人居住之所称为“丁家坎”,至今尚有“丁家坎村”之名。

二、丁汝昌家族世系考

    潜川丁氏先后经有明一代至清代初年均未修谱,也无字辈。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有信公房派十一世孙元陞公始创修潜川《丁氏宗谱》,议定丁氏字派世系二十字:元士文为志  先代发荣昌  后克继其绪  家声庆远长[4]
后又重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三修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修于光绪十五年(1888年),为丁汝昌主修。五修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五修丁氏宗谱时,又续增新字派共二十字:积善承宗德  扬名振祖邦  贤良传万世  永保有余光[5]。
五修《丁氏宗谱》共十卷,计十本,为宣纸印刷。前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会办海军衙门事务北洋大臣一等肃毅伯合肥李鸿章的《庐江丁氏宗谱序》,此序为李鸿章手书,刻版印刷,甚为珍贵[6]。
丁汝昌世代务农,自迁庐始祖至五修宗谱告竣之民国十一年(1922年)仲冬止,共历十九世,至荣字辈止。


  现今被人们称作“汀洲”的是两个地方,一是汀洲村,二是汀洲街。汀洲村就在古县志所附地图“丁家洲”的位置,是著名的汀洲大豆产地。村委会设在丁姓人集居的丁家排。丁家排还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汀洲小学”。可见这个“汀洲”就是史志上所称的“丁家洲”。汀洲街古称梨洲头,临江,自清朝末年开始,商业逐渐兴旺。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处还很繁华,有规模较大的供销社、合作总店和粮站、棉花收购站、糖业烟酒供应站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后因崩江,大批人口他迁,近年已败落。梨洲头之所以改称“汀洲街”原因有二,一是它距丁家洲仅几十米地,至今附近的人上汀洲街仍然说“到丁家洲去”;二是这里只有横竖两条古街道,呈“丁”字形。

  丁家洲清代属于铜陵县十五个耆中的近市耆。1928年国民党铜陵县政府执行安徽省政府《关于户口调查登记规则》改耆为七区十五联保,1939年设立乡镇,1940年撤区保正式设立二十个独立乡镇。此时才出现了“汀洲乡”的说法,乡政府设在离丁家排仅二十米的太平街。可见,这个“汀”当是此时某人误写,以至被误读至今。)

http://hi.baidu.com/wgtds/item/1e1895dcfa510fffca0c39f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3-29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