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9877|回复: 0

【怀宁丁氏】安徽怀宁丁氏起源—陈友谅后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3 20: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怀宁丁氏起源——陈友谅后代 2011-12-22  
2011-12-2216:24:28|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安徽怀宁丁氏起源
听老人说我们安徽怀宁丁氏是陈友谅的后代。
我家的族谱:
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
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
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
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
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
复近朝达鸣有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这是从九世祖开始排的,我是丁家第22代传人(字辈),一世祖大概是从明初开始的。
传说陈友谅逃亡过程中化为一老农,装作哑巴,一日正在农田锄草,朱元璋兵部追至,问其姓氏,便举起锄头,示意姓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
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大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陈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
陈友谅原姓谢,其祖父入赘于陈,其后人遂以陈为姓.浙江永嘉县蓬溪、鹤阳的谢氏族谱均说陈友谅是那里的谢氏后裔,南朝诗人谢灵运为其远祖,根据是鹤阳谢姓族谱上有个叫谢千一的人,与陈友谅祖父同名。
怀宁丁氏宗族源考
怀宁丁氏系陈氏易姓为丁而来,民间有传说丁姓为陈友谅后人,丁氏族人对那段历史讳莫如深,由于史料有限,一直没有成文。现手头仅有一套不完整的族谱资料共五册,加上搜集的一些史料,草就此文,以供有兴趣的宗亲探讨。
    一、丁氏宗祠
      前年清明节前夕,曾去拜谒宗祠,始知血缘始祖。
     丁氏宗祠位于怀宁县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今安徽安庆怀宁公岭镇永新村),始建于明(具体年代不详),原祠堂已毁,现祠堂于前几年在原址复建。丁氏宗祠于此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族人多次重修,方见今日之规模。
      祠堂面朝西南,前方有条碧带般的小河,河流对面不远是座小山,曰牛型山。据说祠堂风水极佳,能庇佑子孙后代。
      祠堂大门两侧,一对石狮威武高大,气宇轩昂,雕刻精细,神态逼真。据族人说,石狮与祠堂同一时期落成,取材于安庆集贤关北侧石山麻石,在当地请匠人雕凿好以后,组织青壮族人,用圆木一步一步挪回祠堂。石狮目睹了祠堂的无数次重修,是祠堂最好的“见证人”,也是丁氏宗祠的守护神。前些年,有几个江浙商人对这对石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出资10万元购买,有一位老板甚至当场掏出了现金,叫好了车子准备随时装运。但是丁氏族人不忘 “永团员”祖训,不为花花绿绿的钞票所动,婉言谢绝。
     祠堂大门上书三个隶书大字。“世进士”因何得名,我还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是否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朱梁贞明三年(917)陈雍的第八代(陈实第二十九世孙。陈实,丁氏远祖,后文有溯源)陈文余有关,不得而知。据史载,陈文余很会培养儿子,有“一门三进士,九子十登科”的美名。
        正门两侧有刻石描金对联一副,联曰:“皖国诗书第,江洲礼仪家”。院内有花戏楼一座,两旁有绕廊扶梯出将入相,楼上正面有丁氏祖训“永团圆”行书匾额。下视中庭可容二三百人聚会,观戏,中庭上悬各支各房的匾额,有数十面之多。两厢是族人会餐,休憩之所,紫竹芭蕉,木门花窗,颇具清幽古味。过了中庭花径,后院依势而建,高十数丈,登石阶上是祭祖堂,正门悬“源远流长”蓝底白字大匾,内立壁数丈,横数十丈,位列各世先祖牌位,下有拜祭火烛,专人管护,终年不息。
       相传,丁氏宗祠前有配殿 “燕公庙”,形似船形,用以纪念一世祖的救命恩人­­­­­­­——燕公(无从考证)。一世祖水战兵败后落水,在安徽宿松小孤山江面被燕公救起。燕公告诉他往北有一户大善人——丁姓员外可能会收留他,一世祖听从投奔丁员外。丁员外怜惜一世祖,见其正当青年,将女儿许配。一世祖成婚后因夫人不育,续娶二夫人谢氏,生二子。一世祖因感恩及避祸,遂将二子改姓丁。按族谱谱志推测,这一传说有较高可信度。
    二、丁氏溯源
    丁氏在明代始建宗祠落成后,传说上放始祖牌位时,称“丁公良卿大人之位”,牌位落,再上再落,后去“丁公”二字,牌位正。现在丁氏宗祠供奉的一世祖为:“陈良卿大人之位”。
        查阅手头公元1999年编修的丁氏族谱,谱载,安徽怀宁丁氏的确出自江州义门陈姓。祠堂大门对联“皖国诗书第,江洲礼仪家”印证了族谱。
    ㈠远祖颍川郡陈实
    据丁氏族谱世系记载:“按陈氏谱,自汉实公起世至元良卿公凡55世,公娶于丁遂易陈为丁而称公为一世者尊始迁之祖也,其子介甫居宿,义甫迁怀,遂子姓蕃衍焉”。由此可知,怀宁丁氏一世祖陈良卿为东汉时期名流陈实的第55世孙
    远古炎黄时期,启帝舜为陈实血缘之祖先,传递而下之受封于宛邱(今河南淮阳县)之始祖胡满公。颍川郡是中国陈姓大族的一个郡望与堂号。历史向后推约2000年,在东汉年间出了个名流陈实(满公第43世),字仲弓,颍川郡许县人(今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生于公元103年(汉和帝永元十五年旧历二月初二),卒于公元186年(汉灵帝中平三年八月丙午)。
      陈实出身卑微,家境贫寒。青年时在县吏手下听差。他不管杂役苦差,凡事任劳任怨,因而升为都亭刺佐(城内辖区小官)。他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勤奋克俭,受到县令邓绍的赏识,便让他受业太学,准备提拔他作县吏。陈实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辞而不就,避于阳城山中(今登封市境内)刻苦学习。后陈实作郡西门亭长,又升为郡功曹。不久,朝中大臣中常侍侯览,利用权势,介绍一位亲信,要太守高伦任用为吏。高伦便任用他为文学掾。陈实认为此人无德无才,不能胜任,便写个报告,请求见太守高伦,说:“明知此人不可用,而侯常侍交办的事也不能硬顶。既然你很为难,那么就以我个人反对为名,把人给退掉,然后把我给降到处署使用。不管别人会对此有什么看法,而我则是刚正无私,为朝中大事着想的。”于是高伦便照他的意见办了。这事过后,很多人对此指责陈实,而他从不加以解释。后来,高伦升任尚书,郡中众官员为他送行时,他无限感慨地对大家说:“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已者也。”
        后来,司空黄琼选忠厚正直的人为官,让陈实做闻喜长(相当于县令,地处今山西省绛县西)。数月之后,他因回乡办丧事而辞官。不久,又担任太丘长(地处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北。汉初置敬丘县,东汉改为太丘县)。陈实在作太丘长期间,修德清静,百姓安居乐业。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混进了陈实家里,躲在梁上,想等陈家人入睡后偷东西。陈实发觉后,并不声张,却借机训诫他的儿孙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上进,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听后,便从梁上跳下来,拜伏在地,叩头请罪。陈实态度十分温和地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恶人,大概是因生活贫困,才被逼如此的。”当即送了他两匹绢,放他回去。这事传扬出去后,县里偷盗的事情便很少发生了。成语“陈实遗盗”、“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于此。
      桓帝时,陈实因反对宦官专权,遭党锢之祸被禁锢,不许再做官,前后长达二十年之久。他感到时事难测,仕途渺茫,就安于为民,不再做官。此时他隐居于长社西陉山之阳,小洪河源头处(在今长葛县西后河镇纸坊村西1公里处)。他在乡里平心率物,中庸旷达,深得群众敬仰。每遇有争讼的事,便去找他评论是非。只要陈实出面裁决,论为曲直后,争论双方均无怨言,所以当时流传着“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谚语。陈实与长子元芳(纪)、四子季芳(谌)时称“三君”。
      陈实的高尚品德,受到朝野称颂,声望越来越高。连一些朝中达官显贵都为陈实因党锢牵连,未能在朝中做大官而深表惋惜。太尉扬赐、司空陈耽等常叹息说:“以陈实的德操,未登高官厚禄,我们实在对不起祖宗啊!”
    党锢解除之后,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等都先后派人去请陈实入朝,上表朝廷,保举他做不次于自己的官职。陈实因累遭党锢之苦,早已心灰意冷,看穿了官场险恶,推说自己久绝官场人事,惟愿在家安度晚年而已,便一一婉言谢绝。“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闲心静居。”直到中平三年,83岁时在陉山之阳家里去世。
       陈实去世后,不但相邻府丞郡县官吏士民纷纷参加葬礼,连朝中“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大将军何进等都派人吊祭,以至海内赴者3万多人,送殡的车子千辆,披麻戴孝的500多人。大家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著名文学家蔡邕亲自撰写碑文(文载《蔡中郎集》)。因为他一生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中庸为本,仁义为怀,为官清正,为民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所以深受民众拥戴。在《后汉书·高士传》和《中州名人三十家集》中,均属大名鼎鼎的人物。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春三月),豫州刺史为陈实褒功,作谥封墓,建庙立碑,图像百城,被树为朝野吏民学习的光辉典范。后来又追封为颍川侯,钦赐龙牌。
    陈实生活的时代距今已近2000年。虽沧海桑田,遗迹湮没,但历代州府郡志,均有记载。其事迹仍在颍川故址代代流传。当地陈姓过春节时都要贴上下面对联:“易学源流宗华山,文范德业贯颍川。”横头是“太丘遗风”。以此来表示对他的纪念。
    史载,丁氏宗祠应有一副楹联,联中所说到的典故,该与陈实有关。联曰: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㈡江州义门陈氏起源与迁徙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口多达 7000 余万,其中义门派系繁衍的人占半数以上。公元 589 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被隋灭之后,颍川系陈姓四散逃生。约 140 年之后,后主陈叔宝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陈旺(陈实第29世孙)携陈昌于唐开元十九年 (731年) 来到江州浔阳县蒲塘驿太平乡常乐里建庄。江州义门陈氏始祖乃陈旺,字天相,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奉祖父陈伯宣命,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
    陈旺娶妻孙氏生子二,长子陈机,次子陈棋。陈旺寿终八十一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至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 年) 奉旨分庄,聚族同处332 年之久。在这肥沃神奇的江州大地上,创下了15 代同居共活 ( 分家时是以十五代人为庄主作阄,其时家里第十六、十七代人已普遍出生,然长房长孙实际已超逾十七代) ,义聚 3978余口的世界人文奇迹,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馔”的氏族公社生活。全家上下谦让和睦、合德同风,其乐融融,为封建社会臣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乡闾竞相效化。
    唐中和四年 (884年),僖宗李儇首旌“义门陈氏”四字,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 “义门陈”。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升元元年 (937年) ,李昪又敕立“义门”,便于门首建牌坊一座,旌门三间。
    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者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颍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宋真宗赵恒听说义门陈氏“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农夫不怨耕田苦。”惊叹不已,连命义门族人进朝加爵,并额外恩准义门陈氏铸造家币以示荣宠(海外至今仍有人收藏铸有“义门世家”字样、外圆内方约一寸直径的铜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由此可见,“义门陈”当时可谓:
    楼阁连云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气长。
    农夫耕种犹作赋,学子吟哦翰墨香。
    宋真宗曾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江州义门陈始祖陈旺及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
      江洲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
     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
     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
     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舜德有重光。
    义门陈姓还受到唐宋历朝的恩遇:免征徭役,钦贷粮谷,赐御书;题赠“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等御匾。因之,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来,趋之若鹜,他们挥毫泼墨,吟诗题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章和史料。其中“百犬同槽”更是千古一绝,已载入世界文化奇观吉尼斯记录。
    江州义门合家与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不仅有基本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朝,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庄田不仅能够满足合家生活之需,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经费,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如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五代史》中均写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3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
    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 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娱乐场 ( 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 ) ,敬老院 ( 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 ,育婴室、托儿所( 如“百婴待哺”、“三岁孩儿不识母”等 ) ,医院 ( 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义门最高统治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内部分工具体,各司其事。如胡旦《义门记》所述那样:“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焚修,巫室以备祈祷,医院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设置无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条。
        一方面,宋仁宗面对如此这样的孝义之家,自然是封建社会的样板,应推向全国,以适应朝廷的仁孝治天下。另一方面,宋仁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嘉祐七年七月 (1062 年),重臣包拯、文彦博等上书,论德安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太盛,似有王气,以人多地少、供给不足为由建议分析“义门陈氏”。宋仁宗于公元1063年赐“义门陈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成延继”,遣地方官员谢景初、吕海、范彬等人于同年7月初三到“义门陈”,将12个派行分析为291庄,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0庄。分布全国七十二个郡(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广西等)耕种生息,奉江洲德安义门为世家。之后庄又分庄,支分派别,时有变动。
       据《德安县志》、《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中国人文地理》记载:元未,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义门陈氏受到株连,朱元璋为报复,派兵进驻陈友谅故里“义门陈”,进行了洗劫,不仅故居遭毁,人也被贬为“丐户”、“疍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流放蛮夷荒野之地。致使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有的纷纷移居海外,异国谋生。
    从义门陈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丁氏一世祖陈良卿元末明初迁居安庆宿松,应该和陈友谅兵败有关。谱载:良卿,初名埈,子本高,官州守,自江右(今九江)迁安庆宿松,娶丁氏续娶谢氏生子介甫义甫。丁义甫自宿松徙居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为怀宁钦化乡丁氏开基人。
    ㈢丁氏派行
    丁氏自二世祖至八世祖无辈份宗派,因为当时人数少以及随时准备改回陈姓。明中晚期,第七代始立辈份,从第九代起开始启用。明成化丁未科进士七世孙荣撰写了一首七言诗用作丁氏宗派,诗曰:
     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
    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
    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
    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
    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
    复近朝达鸣有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整篇宗派气势恢宏,诗中既隐含雪恨,以攻克明朝为大业实现梦想,又体现了恢复如元朝的广大疆域之鸿鹄大志。
    三、丁氏名人轶事
    丁氏自开祖以来, 秉承太丘遗风,光大义门义风,恪守“永团园”祖训,教子育儿,人才辈出,有联为证:
    书香誉世,一楼汇集八千卷;
    仁爱传家,五代同居三百人。
    搜列几位丁氏名人如下,有兴趣的宗族宗亲可作补充。
    ⒈州守——陈良卿
    谱载:良卿,初名埈,子本高,官州守(刺史),掌管地方军政大权。是否曾任江州州守,因收集不到相关资料,无从考证,知情宗亲可作补充。(安徽怀宁丁氏族谱,(现代)丁治安等修,1999年铅印本三册)
    ⒉《四库全书》编纂——丁昌遂
    丁昌遂(清),怀宁人,字秀崖。《四库全书》编纂者之一。编有《典引辑要》·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是书成於康熙庚寅,杂采旧文,各隐括大略而分类编之。其凡例谓制艺一道,固发自性灵,间亦取证於古典。是编所辑,足供举业家之考证。其宗旨如是,书可知矣。
    ⒊文林郎——丁志熙
    在潜山县青楼乡民生村黄祠组有一个黄家祠堂,昔日的黄家祠堂不但是楼台亭阁、香火鼎盛,而且还是闻名方圆百里的黄家京馆。相传黄氏宗族为培养族人后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在祠堂厢房设立私塾,乾隆年间这里培养考秀才的预备生,至光绪年间京馆非常兴盛,乾隆后期教京馆的老师因待遇问题常走人,而在道光年间来了一位老先生,他不计较名利,一直到年届八旬还在京馆教书,他就是怀宁县公岭镇石桥村人丁志熙。
      族谱记载,丁志熙是恩赐副举人,生于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一日逝世,享年八十四岁。丁志熙的墓碑上刻曰:“例赠文林郎”。“文林郎”在明清则为正七品之文散官阶,按今天的职称来说,“文林郎”属于高级职称了。老先生一生教授的黄氏子弟考取秀才众多,为官不少,因此族人上书府衙,其学生为官者相互串通上请,为老先生求得皇上赐为副举人,赠为“文林郎”。
    按照丁氏宗族辈分“嘉振应启世道昌,上宗志仁曰宪邦”,邦字辈的后代称丁志熙为太祖父。这位太祖父在黄家京馆教书时,济贫扶困,对富穷学子一视同仁。据说,黄氏族人在老先生八十诞时,要送几担公亩田(一担等于七亩)给他,他谢绝了族人的好意,至今老先生教的黄氏子孙后代还在谈论这件美事。(原文载《安庆日报》)
    ⒋教育届前辈——丁柱中
    丁柱中(1896~1940)怀宁县栗树嘴(今枫林乡人)。民国6年(1917年)秋,录取安徽省立第一师范本科。民国1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民国12年报送法国里昂留学,攻读电机工程。民国16年回国。民国18年经操球介绍,到南京晓庄师范人物理教师。民国19年4月,国民政府封闭晓庄师范,他避难上海。民国20年会怀宁故乡,以丁氏祠堂创办世则小学,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试验园地。丁曾与陶行知合办“自然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是《儿童科学活页指导》、《大众科学丛书》、《儿童科学丛书》编辑出版的负责人。他亲自编写的读物有《电的把戏》、《我们的地球》、《磁的把戏》、《儿童的点击工程学》等。译著有《巴斯德传》(民国25年有中华书局出版,1943年再版)。民国25年人安庆高级工业专科学校教导主任,民国27年任怀宁县动员委员会指导员。(原载《安庆地区志人物传》)
     ⒌陆军少将——丁立群
     丁立群(1901-1944.1),字力人,安徽省怀宁县小市巷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三期毕业,和著名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为同班同学。丁立群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皖南游击纵队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中央教导师排、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吴淞江防司令部警卫营长,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第1总队步科第4队中校队长,安徽蚌埠师管区上校副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皖南游击纵队少将副司令,第三战区军官教育团兼特训班副教育长,战地服务总队少将指导员。1944年1月在苏北与日军  ⒍全国政协委员、工程师——丁贡南
    丁贡南(1901——1991),安徽怀宁人。192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曾任杭徽公路工程处、汉渝公路工程处主任工程师,西康省水利局副局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第五区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建国后,历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基建局副总工程师,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战中牺牲,终年43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3-29 23: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