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8917|回复: 1

薛人丁公名固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7 16: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偶然拜阅历史上丁氏名人的生平事迹,发现两个“丁固”公,一为秦末楚霸王项羽的将军,一为三国时期吴国司徒。楚将军“丁固”公的事迹尤其精彩,此“固”公差点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汉族”、“汉字”等之“汉”字改写。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後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载:布母弟丁公,为项羽将,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汉王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以下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资治通鉴》载: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初读这些故事,一度认为丁公,姓丁名公,又见有文章称“丁公,字固”,由是对“丁公名固”产生怀疑,遂问于“中华丁氏族人交流平台群”,得到湖南雄志的解释教诲。志雄言:“公”用在这里是尊称,是对已故先人的敬称,或者对有地位的社会贤达的尊称。又言: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公”是一个高级别的爵位,未被授爵的普通人取“公“为名,是取死之道。再言:之所以《史记》等未明载丁公的名字,可能是有所避讳。进一步解释说,彭城之败被汉高祖刘邦视为平生大辱,部下被项羽军捕杀无数,家人也被项羽抓去做了人质,尤其是自己以汉王之尊被迫向敌方统兵将领丁公乞命,不惜降低身份称丁公为“贤”,更是高傲的刘邦所不能忍受的。而在丁公去投靠刘邦的时候,刘邦称“丁公”,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讽刺嘲笑丁公,二是含有对杀害自己的救命恩人的愧疚。基于这些原因,丁公的真实名讳成为了刘邦的禁忌,不准人们提起,只以“丁公”代之,而“丁公”也成为了汉代不忠之臣的代名词。
至此,对“丁公”这个记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感谢雄志的解读。
但是疑问依然存在,西汉史书中既然隐讳了丁公的名字,那么“丁公名固”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丁公名固”来自《楚汉春秋》。确切地说,“丁公名固”来自后人注释《史记》、《汉书》时,引用了《楚汉春秋》里的文字。暂不论及这些注释,首先看看《楚汉春秋》是怎么回事。《楚汉春秋》,九卷,西汉陆贾撰,所记从刘邦、项羽起事起,至汉文帝初期止,为一部杂史,司马迁撰《史记》时,曾采撷此书,唐以后散佚(陆贾的生平请查百度)。那么由此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太史公后生于汉高祖的人,书中都要避讳丁公的名字,那么身为刘邦重臣的陆贾就可以在书中明写丁公的名讳?有人说《史记》曾被汉宫廷删改过,那么同为西汉史书的《楚汉春秋》就可以不被删改?所以对《楚汉春秋》中会保留下丁公的名讳表示怀疑。
另一个疑问,丁公既然在汉代统治阶级来看是不忠之臣,缘何后来有丁氏族人会改名叫丁固?《三国志·虞陆张骆陆吾朱传》记载:初,山阴丁览,太末徐陵,或在县吏之中,或众所未识,翻一见之,便与友善,终成显名。【会稽典录曰:览字孝连,八岁而孤,家又单微,清身立行,用意不苟,推财从弟,以义让称。仕郡至功曹,守始平长。为人精微絜净,门无杂宾。孙权深贵待之,未及擢用,会病卒,甚见痛惜,殊其门户。览子固,字子贱,本名密,避滕密,改作固。固在襁褓中,阚泽见而异之,曰:"此儿后必致公辅。"固少丧父,独与母居,家贫守约,色养致敬,族弟孤弱,与同寒温。翻与固同僚书曰:"丁子贱塞渊好德,堂构克举,野无遗薪,斯之为懿,其美优矣。令德之后,惟此君嘉耳。"历显位,孙休时固为左御史大夫,孙皓即位,迁司徒。皓悖虐,固与陆凯、孟宗同心忧国,年七十六卒。虽然不知道丁密何时改名为丁固,但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上看,自年少起丁固公虽然贫困,但身边不乏当时的社会名流、文史宗师,怎么可能任其改用一个有争议的“固”做名字?
这两个疑问,一直没办法想通。
“丁公名固”最重要的依据可能来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的注解,那么就看一看这些注解吧。
《史记》:
“季布母弟丁公”,注释为: 集解晋灼曰:“楚汉春秋云薛人,名固。”索隐案:谓布之舅也。
《汉书》(颜师古注本)
〔一〕晋灼曰:「楚汉春秋云薛人,名固。」师古曰:「此母弟为同母异父之弟。」
〔二〕孟康曰:「丁公及彭城赖齮追上,故曰两贤也。」师古曰:「孟说非也。两贤,高祖自谓并谓固耳,言吾与固俱是贤,岂相厄困也。故固感此言而止也。虽与赖齮俱追,而高祖独与固言耳。」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本)
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孟康曰:丁公及彭城赖齮追上,故曰两贤也。师古曰:孟说非也。两贤者,高祖自谓并与固也,言吾与固俱是贤,岂相戹困哉!故固感此言而止也。虽与赖齮同追,而高祖独与固言也。姓谱:丁本自姜姓,齐太公子諡丁公,因以命氏。〕
从这些前人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时期孟康的注释中,依然称丁公,说明三国时期依然没有考证出丁公的名讳,或者依然回避提及丁公的名讳。如果说三国时期的士大夫不愿说出丁公的名讳,就能证明吴国丁密公不可能改名丁固。反之,丁密改名丁固,说明三国时期学者们依然不知道丁公的名讳。
丁公名固的说法来自晋朝,晋灼引用《楚汉春秋》的文字,注释说“名固”。那么我们只能从《楚汉春秋》中搜寻答案了。
《楚汉春秋》在唐末已经散佚,我们现在只能从一些辑本中查找有关信息。主要有两个版本:
一是《太平预览》中的辑录的《楚汉春秋》,云:上败彭城,薛人丁固追上,上被发而顾曰:“丁公,何相逼之甚?”乃回马而去。上即位,欲陈功,上曰:“使项氏失天下者是子也。为人臣用两心,非忠也。”使下吏笞杀之。
二是《四库全书》中的辑本,云:上败彭城,薛人丁固追,上被发而顾曰:“丁公,何相逼之甚?”乃回马而去。上即位,欲陈功,上曰:“使项氏失天下者是子也。为人臣用两心,非忠也。”使下吏笞杀之。
两个版本只差一个字。其中《四库全书》辑本有个注释:《前汉书·季布传》注引晋灼曰:“《楚汉春秋》云:薛人,名国。”
我的理解是,其实所谓丁公名固的说法,无非是对“薛人丁固追上”的解读,一种解读为“薛人丁固,追上”,另一种解读是“薛人丁,固追上”,个人比较认同后一个解读。“固追”即《史记》等三书中的“逐窘”。“固追”意思是穷追不舍,“逐窘”更写出了刘邦被丁公逼入了绝境,才有刘邦求饶。
另外《四库全书》辑本中的注释,比较令人费解,已经是《楚汉春秋》的辑文了,“薛人丁固追”就在文字中,为什么还要引用“晋灼曰《楚汉春秋》云:薛人,名国”?是表示辑文者也持有“薛人丁,固追上”的解读吗?出现的“薛人,名国”,明显是不认为“丁固”连用作为一个人的名字。(“薛人,名国”与“薛人,名固”,哪个是真的“晋灼曰”。个人认为“名固”是真的“晋灼曰”。)
另外在一篇研究《史记》的文章中,看到一段文字:“《史记桃源抄》引《楚汉春秋》云,薛人丁固与彭城人赖齮骑而追上,上被发而顾丁公曰: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于是回马而去之。”文章认为是别于《太平御览》辑本的另一个版本的《楚汉春秋》。《史记桃园抄》是日本文明年间即我国明代中叶,僧人桃源瑞仁手写,是《史记》最早的日译本,我认为其所谓引《楚汉春秋》无非是混合了孟康说、晋灼说和《楚汉春秋》辑本形成的一种说法,并不见得正真存在一本那样的《楚汉春秋》。因为孟康虽然引入了一个赖齮和丁公一起追,但并未提及《楚汉春秋》。
从目前的我所辑录的部分资料上看,充分证明“丁公名固”的论据不十足。也许就如同王立群先生解读《史记》时说的:…丁公,就姓丁,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叫丁公…
蓬莱芦洋丁氏                        二〇一四年五月六日

发表于 2016-12-7 08: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有用,谢谢啦!











好詞佳句  名言佳句   BT种子你懂得   笑話謎語     謎語大全    2016年12月07日 勵志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4-19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