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5311|回复: 0

状元丁士美族籍考(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6 2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状元丁士美族籍考


   丁士美,字邦彦,号后溪,明嘉靖朝状元,后官累进为吏部左侍郎。《淮阴县志·人物》有载,称丁为明清河今淮阴县人。因此,对丁氏族籍进行考证,可对丁状元籍贯及生卒年代、家庭有更祥细的了解。
   按《丁氏族谱》载,1995年已是第五次修谱。第一次修谱在康熙壬子年,即康熙11年、公元1672年。初谱记淮阴“丁氏来之江右,世居涧桥,宏正后渐从入邑”。江右即今江西;涧桥即今淮阴区五里涧桥村一带,有涧桥行政村;邑即当时淮阴城旧县(今码头镇)。
   丁氏迁淮第一代始祖名锺,祖籍南昌府南昌县,当时是“生员”,寄居在淮阴。“后奉旨外乡寄居者编入里簿,始籍金城乡四图六甲”。锺生子进,进有鸾、凤,而鸾生二子:杰、伟;凤生子儒和伦,丁士美即丁儒长子。
    丁氏首先在五里涧桥落户,但旺于五里南部的丁集。现丁集名即由丁氏能人开集市而得。丁氏初谱还说明一个问题:有考证丁士美为码头镇人的说法,即丁士美是码头人吗?这是借助丁氏族谱想弄清的第一个问题。“宏正”二字应是弘治年和正德年号合而简称,就是说在弘治年间至正德初年这段时间中,随着明朝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丁氏有人陆续进县城居住。当然,丁氏家谱并未说明丁士美这一门是中举后迁去码头,还是祖、父辈即已定居在县邑。但我们的推论为丁先在码头生活,后中举。最大可能是丁士美祖父丁凤始迁码头,因第一代丁锺定居金城,已确定无疑。锺有独子进,作为外地人,不可能在儿子成人后迁进城,让长者独居乡村。真如此,则五里丁集一带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丁氏后代。丁进有二子,而次子凤即丁士美祖父,这时按中国农村传统,次子下祖宅,丁凤可能开始进城谋生。其次,不可能是丁士美父丁儒始进城居住,在自然经济中,无论是农耕,还是经商,不可能一代人就富足,必需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以丁士美从启蒙教育到大魁天下,没有一定的家庭经济实力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再者,如丁士美先中举后迁县城生活,则丁集、五里一带应有丁士美的遗址。但丁士美虽生活在码头,其族籍仍在“涧桥”。其实,不但码头丁氏是五里、丁集的丁氏同宗,洪泽老子山丁氏也为丁士美同宗。
   丁士美生于1521年,即明正德辛已年农历五月初七,嘉靖28年丁世美参加应天府乡试,排举人第19名。1559年,嘉靖38年,38岁的丁士美参加科举会考,从267名举子中,夺得进士第一名,即状元。
   据丁世美墓志铭载:“初,公夜试北行,寓清源一寺,僧称状元至,叩之曰:是有几先当应。盖僧尝感异梦也”。当然,这段记录是民间传说的老套路:一个人成名后,多有祥异的预兆。至于和尚说法不过是奉承之词,寺庙历来充作行人的歇息地,有收入。因此,僧人对前往赶考的举子肯定多说好话,如今之社会称姑娘为“美女”一般。
   丁世美中状元后,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公初第后,有柄要谋以内子之姊归公为妻”,丁士美虽两任妻子在中举前已去世,但他仍拒绝,并发表了一番关于道德话题的议论。因此,籍贯古歙的许国为其撰墓志铭说:“此公之识定守贞,已见于始进” ,“则天下望公旦夕为臣弼有以夫”。丁士美后来一直在京城为吏,累至吏部左待郎。吏部即管理官员的机构,左待郎即几个副职之一,在这其间,丁士美“高谊维风,清操振世”,因而兼翰林院三任待读,在隆庆年间主持了三次乡试,一次武科乡试,所选拔人才受人称赞。并留下多篇“策论”。
   约在万历元年后,丁士美在京城作了《高家堰记》,全文1100多字,是淮阴在修整高家堰后,老乡托请状元作文记事。《洪泽湖志》对修堤事有记载,而对状元所作文无收录。丁士美在文中称高家堰之修,与范仲淹筑海堤,白居易、苏轼修西湖二堤一样,功德无量,永存青史。《高家堰》还记载了一个史实:万历年时,高家堰属山阳县!因《高家堰》首句即:“山阳旧有高家堰,建郡城西四十许里……”估计祖籍淮阴的状元不会对高家堰归属弄错。
   丁士美有亲弟一人士良,堂兄弟四人。在后代谱系上,丁士美育有子有殷、有周,而两个儿子给丁状元生了九个孙子。
   1575年,明万历乙亥年6月,丁士美父逝,按封建道德和规矩,丁状元回家守孝。但到了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8月初一中午,丁士美因病逝世,“卒于家”,年57岁。朝庭闻讯,赠“礼部尚书”谥文恪,赐祭葬, “谕葬双松公墓西”。双松是丁士美父亲的字。
   那么,丁士美的墓在哪里呢?这是第二个要弄清楚的问题,因此首先要看一下丁氏祖墓在何处。据丁氏始祖墓志载:始祖至第四世的七位先祖都葬在一个地方,这里是“面黄河之水,绕带回环,又借张福口,运河口,两水相朝,左掖泰山殿,右辅文昌殿,后应浦家墩,得马陵山来龙”。在万历乙亥年,丁士美父亲丁儒去世,丁儒的“原配仲淑人”从祖墓“迁郡城东三里塘与封公合葬”,此“封公”即丁士美父亲丁儒。父以子贵,丁儒被封为“谏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待读学士”。从此墓志中看出,丁状元之父没有葬入祖坟,而是另择墓地安葬。
   在《丁氏族谱》中,有祖墓图示:中有石坊、围墙,有多个石狮、石虎、华表等饰物,从图表和文字记载中,有以下解读:
   一、墓址现在码头境内,旧黄河以北,以泰山殿和文昌殿为东西点的正中向北方中轴线上。
   二、丁氏祖茔地并非原始祖坟地。在丁士美前,丁氏并非显贵,因而不可能有此规格的墓葬。而祖墓在码头,也说明丁士美祖辈已迁码头一带定居;
   三、丁士美及其父丁儒没有葬入祖茔,原因是父儒逝后有谕葬,因此另择墓地。
   丁士美的墓在哪儿?楚州亦发现丁士美墓碑,为什么在老淮安城发现丁士美墓碑?有这种可能吗?丁的墓志铭说丁士美“世清河人,其居淮城”。这句话一是说明丁氏世代均住清河;二是说丁士美死前住在“淮城”,墓志铭是明人在丁状元刚去时所撰。因此,这时的“淮城”是谁?笔者倾向于是淮安城。因居在淮安城,在死后“奉谕葬”,极可能择墓在淮安城东!另外,墓志铭是清人在康熙年代的记录,丁士美的墓在“郡城东三里塘”,郡城又指哪里?是淮阴城?即清前期清河县城,今码头一带。还是指淮安城?按词典概念,郡比县大,因此此处的“郡”应是墓志铭作者对“府”的代称。如此,此郡城东指淮安城东。再者,“三里塘”为何处?如在淮安城东,那确定丁士美墓在淮安城东无疑!同时,现工作在丁集镇的丁喜高,为丁氏十八世孙,好闻族中事,也证实祖上传状元墓在淮安一带。
   丁士美的子孙在哪儿?丁士美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子孙辈在北京落户了吗?没有!因为状元的儿子出生很晚,有殷出生于 1572年;有周出生于1574年。在1577年丁士美去世时,他们尚幼小,失去顶梁柱的家庭,不可能在京城生活。同时,在丁死后数年,即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已建元立国,丁状元之后代年稍长后,也不可北上去是非之地了。
   第三个问题是:还有一种说法,丁士美是淮安人。是淮安人吗?丁氏第十九世孙仰珍曾说,丁士美是他五世祖,清江城里有他家祖宅。那么清河丁氏什么时间“南下”的呢?谱载“昌启间或南迁至山而族姓犹在金城,其郡中者文恪之子姓(孙)半之,通已十世”。
在这段记载中,“昌启”是指时间?还是人名?查历代年号,嘉庆后只有天启年号,天启年号前是明光宗的昌泰年号,而这个年号仅一年。因此,这里是“昌泰至天启”年间简称。
   如果是人名,则另作解释,丁士美孙辈中有“昌期”者,为有周子。从字面上推理,应是可能从昌期开始,南迁到山阳县,昌期出生于1594年,到昌启年间,昌期已二十多岁,已成家立业,可能这时去清江浦居住。当时“清江浦”属山阳县,但我们认定“昌启”二字是时间。丁氏子孙迁山阳哪儿呢?在清江浦。
   虽他们一支南迁而居,但丁氏族居地在“金城”,这里“金城”指现淮阴区徐溜镇“金城村”,金城和涧桥为南北相邻,分指“金城”、“涧桥”应是谱之序文作者汪子章为饰文章,而纵意为之。这段文字同时说明,淮阴丁氏有一半为丁士美直系子孙。到初修谱时,已有第十世,就是已有状元之重孙辈了。
   笔者探究状元丁士美的籍贯、生平,非是要驳斥丁是淮安人的传说,也非斥丁为码头人的记载,目的是正本清源,探究历史,而本文引用的是《丁氏族谱》及所载墓志铭等文,这是当时记载,比之志书类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因此,望同行“疑义相与析”,不要己见于户门,以求共同探讨。
   明代 杨士聪《玉堂薈记 》:“淮安人文寥寥,顾多出高科,近年若丙辰之邱可孙、辛未之夏曰瑚,皆是。其年不永,亦甚似。至清河小邑无城,仅仅黄河岸上一村落,乃有状元丁士美生焉。其地淮黄交会,风气所钟,信有之矣。”由这本书中记载已经明确告诉我们,状元丁士美出生在现在的淮阴区码头镇旧县村,而且还告诉我们当时的清河县政府所在地只有土圩没有城墙,很简陋。
   丁士美祖墓在家乡黄河堆后。过去人称状元坟,就在现在旧县村八组的庄后,可惜早已被平掉了。过去读书人都知道那里有状元坟,而且也都知道丁氏祖籍江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ea71fb01008mew.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4-29 20: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