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网站注册
查看: 5035|回复: 0

煌哉,寳於谷玉——御书堂《丁氏家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氏家训》解
                                                                              丁惠增


    1944年我生于江苏淮阴丁家集(今属淮安市)名门望族之家。我家有一部《御书堂·丁氏族谱》。族谱显示:我家族源自江西南昌县。始祖丁钟太公于明初洪武元年(1368)以生员(秀才)之身迁居江苏淮阴。丁氏族谱首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二修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修于咸丰元年(1851);四修于光绪十八年(1892);五修于1995年,为最新版本。五修总编丁承炎、副总编丁承建均为我叔祖大人。时年九十九岁的陈立夫先生应我之请题耑“丁氏族谱”,为族谱增色。族谱记载着世系、字辈谱、遗像并赞、列传与行状、内传、墓葬、艺文、迁徙及居屋、田产等变迁。其中谱规、家训尤显珍贵。
    丁氏宗族有严格的家规家训,其中“望子成龙,家宁人和”的训条是丁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主要原因。丁氏人家的字行辈分排列有序.其中光绪年间十六世祖制定的“命名约”为:承高曾统绪,忠孝为基;善孙子贻谋,书香永保(见族谱358页) 。我为十九世孙,属曾字辈。
    族谱刊载我三世祖丁凤(1463-1504)太公亲自撰写的《家训》。文不长,文言文,仅381字。文后有清代淮阴名士马骏“跋”,仅84字。现将《家训》原文和我翻译的白话文附上,已请我的好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沈一草先生审读指正,并请读者、专家进一步指教,谢谢。

     録《御書堂·丁氏族譜》第400页 :家訓     (文言文)
    一家之有训诫,猶一身之有繩檢,一心之有凖衡也。羣子若弟,其恪聼余訓是謹。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得於天者為性,而成於人者為教。教子時義大矣哉。若於教為聖為賢,不若於教即喪失可聖可賢之身,而流於不肖。不肖之近於人類者幾稀,爾可不慎歟?余略言其端,以為幼子童孫勸,一敦倫,以務孝悌,一立誠,以守忠信,人生之大本立矣。由是謹以居心,和以接物,惠以濟人,寬以御下,儉以養德,靜以去囂,勤以廣業,强以勵行,人生之完行具矣!將見五品以訓,五教以齊,居鄉樹正人君子之目,立朝著純臣良相之名。幫家之光,天地之瑞,擧積於兹,可不慎哉!可不勉哉!雖然不戒而淑,不教而成者,可以期上哲,難以望中材。其自余約後,敢有大本不立,大行不全者,許族之長伯於家廟嚴責之,有不悛者必反覆倍懲之,其毋怠。他如一事之愆,一行之失,亦須諷勸詳施,誥誡互用,乃可以消萌杜漸,為吾宗佳子弟。書曰,惟懷永圖。詩曰,遹修厥德。爾後人其恪聼之,俾世守斯訓,百代猶一日,是則余所望於累業者已。
                                             赠通議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丁鳳朝陽父譔。


    煌哉,斯訓,寳於谷玉,嚴而不迫,簡而易從。想見大儒修身齊家,實義百世,如奉芳型。余家處壽實山齋,得公六代孫賓逺過索書,可谓後有傳人,兼告以坐言起行,方元泰書紳法言爾!
                                            癸丑冬十月二日淮山後人馬駿跋。


       家训    (白话文)       丁惠增译
    所谓家训,就是说居家立身的道理并留给后代子孙的训词,以示警戒。
    一家人家订立家训,如同做人一生有准绳,以检点自己的言行,做事则一心一意讲规矩有准则。凡我族群子弟,请洗耳恭听我之训示:作为人来到世上,要珍惜获得的生命。然而做一个合格的,有道德的人,必须接受教育。经教育感化,才能符合时代要求的,成为具有高度智慧和道德,有声望的人。不然就失去成为出类拔萃人才的机会,成为流于不才不正道之人。无才不走正道之人,能称得上“人”吗?你们难道能不小心谨慎吗?
    我简要说几点,规劝子孙后裔:
    一是遵守伦常,即贯彻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此五伦。务必致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二是做人忠诚老实讲信用。做到这两点,人生在世基础打好了,才能立足社会。谨慎小心过日子。待人接物要和善,乐于助人;对下人要宽容,培养节俭的美德。只有内心除去私欲杂念,勤奋地尽力宏大自己的功业,坚韧不拔地实现既定目标,如此才能达到完美人生。
    以五品(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训言。以五教(指儒家五部经典,即《易》、《書》、《詩》、《礼》、《春秋》)作为整治家族的律令。处在乡里要建立正人君子的标准。身为朝廷命官要身体力行,立志做个忠臣良相。帮助家族,光宗耀祖。文明昌盛的社会,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一家一户形成的,这个举措不值得慎重尽力吗?虽然不教诫而能自觉成才者,可期望于天生的贤人圣哲,但难以期望一般的普通人。自我的家训订立以后,如果有不遵守,不践行的人,许以家族中亲长伯父到家廟祠堂严格责罚。如有怙恶不悛,坚持做恶不肯悔改的人,应加倍惩罚,不要松懈。如果是一时糊涂犯有过失,也必须进行委婉的劝说,使他醒悟知晓和警觉,要劝勉与告诫两种教育方法互相并用。这样可以杜渐防微,成为我们宗族的好子弟。
    《书经》说应该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实现它的计划。《诗经》说,要遵循学习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行。你们后代子孙可要牢记恪守此家训,百代如一日(一代30年,一百代3000年),这是我所期待于我的子孙后代的。
    诰赠(生前曰封,身后曰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三世祖丁凤字朝阳太公(1463-1504)撰。(父: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跋(白话文)  丁惠增译
    光明耀眼的这篇家训,如昆冈美玉。严格却不显逼迫,简便而容易实行。由此可知道世尊大儒自身修养整治家风的道德规范,能够流芳百世。我家居住在“寿实山斋”,丁氏三世祖丁凤字朝阳公六代孙丁宾(字于王,号幼苍1626-1697)处得到这篇家训,他从远方过来请求我书写评介家训的短文,可以告诉丁氏后代《家训》传授有人。同时告知:践行《家训》必须言行一致。方元泰(待查)书写地方绅士(指丁宾)礼法之言。
    癸丑冬十月二日淮山后人马骏跋(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八世祖丁宾时年48岁求家住淮阴盱眙老子山名士马俊作跋)。


    族谱刊载,三世祖,丁凤太公,字朝阳,县学生,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生明天顺癸未(1463)九月十八日,卒弘治甲子(1504)闰四月十六日,年四十二。族谱刊有他的画像和像赞。气逸质伦,法相庄严,有高山仰止之感。明代福建晋江人李廷机公(字尔张,号九我。累官礼部尚书。入参机务。遇事有执,性廉洁、卒谥文节)。万历癸未(1583)榜眼(殿试第二名,第一名为状元),撰写的像赞,对三世祖人品学问推崇备至,尊三世祖丁凤为“大魁”(魁首:旧时称同辈中才华居首位的人)。
    丁氏族谱中的《丁氏家训》虽不及《朱子家训》广为人知,但其思想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则大大超过《朱子家训》。仅从文学角度看《丁氏家训》,不但文辞优美,而且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其艺术、思想、意境,都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诚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所言: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尤其“谨以居心,和以接物,惠以济人,宽以御下,俭以养德,静以去嚣,勤以广业,强以励行……”可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相媲美。称得上千古美文,青史留名。
    虽然,家训的核心思想是治家教子,修身为人,其终极目标是对子孙后代的人格塑造。我们可以作些比较。
    《朱子家训》亦名《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是清初朱用纯(江苏昆山人,1617-1688,自号柏庐),内容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旧时曾用作私塾课本,流传极广,但最大缺陷是格调不高,思想保守内敛,目光短浅,最终培养出来的是缺乏创新精神的“良民”庸才,至多是孝子而已。而《丁氏家训》除做人诚信、忠孝外,还要做忠臣良相、为国为家建功立业。殷切之心溢于言表。
    其次,《丁氏家训》全文381字,比《朱子家训》全文524字少143字,显得更为简洁。
    其三,《丁氏家训》比《朱子家训》早诞生100多年。
    其四,《丁氏家训》突出尊儒,强调修身齐家治天下,可谓字字珠玑、文风高雅,文章具有精警优美的特点,思想境界高,视野开阔。《朱子家训》通俗易懂,易记易诵,便于理解和流行。写作手法采用对仗、排比句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犹如对联韵文,有对称美与抑扬律。这也是《朱子家训》广为流传的优势。
    其五,作者地位不同。《丁氏家训》作者丁凤太公,身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明代大儒。是科举时代佼佼者和朝廷命官,而朱用纯仅为明代生员(秀才),地位悬殊。
    其六,从后代看。朱用纯子孙显贵不多。再看三世祖丁凤之子丁儒(1490-1575),号双松,累封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清山西总督漕抚褚铁所撰像赞称其“丰姿之磊落”、“特生大贤”、“王室之嘉宾”、“人文之秀出”等。四世祖丁儒太公墓志铭史称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约1510-1581)撰写。
    三世祖丁凤之孙丁世美(1521-1577)字邦彦,号后溪,嘉靖己未(1559)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三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又奉旨充经筵日讲官复视翰林院兼教习、庶吉士、升礼部右侍郎,转吏部右侍郎,调左侍郎,谥文恪,郡邑崇乡贤祠。史家称其为“谨笃君子”。明世宗时(1522-1544)专用严嵩,海内耗竭。五世祖丁士美的策论切中时弊,受到士大夫们的一致推崇,但官阶十年都得不到升迁。隆庆六年(1572)掌翰林院事。万历初(1573)任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曾五次出任考试官,能公正选拔人才。后因父丧,哀衰过度而英年早逝。
    丁世美还有一大功绩是重录《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编纂始于永乐元年(1403),永乐五年成功。共22937卷,11915本,总字数达三亿七千万字,为任何类书所不及。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宫发生火灾,为防备不测,火灾发生后明世宗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下令重录一部。书成后,五世祖丁世美升官并加俸一级。
    族谱第395页刊:万历二年(1574)四月四日,明神宗朱翊钧上(皇上)握管染翰,书“责难陈善”大字一幅,赐讲臣丁世美。这就是我家堂号“御书堂”的出典。
    三世祖丁凤子孙中,功绩较大者有十一世祖丁行举(1721-1803)字景鸿,号息陆,县学生,敕封文林郎、江西永丰县知县,晋封奉政大夫,广东雷州府同知,官居五品。他着手编修族谱,逝世后,他的墓志铭是扬州知府、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公(1754-1815)撰写的。
    十一世祖丁行举子丁如玉(1746-1830)字在衡,号少溪。乾隆辛卯(1771)举人。江西永丰县知县,充戊申(1788)乡试同考官,调玉山县知县,升太原府同知,留任玉山县知县,补授广东雷州府同知,调广州海防司、澳门同知。历署韶州、南雄、肇庆、惠州四府摄广韶南连兵道,充广东甲寅(1794)、戊午(1798)、庚申(1800)、辛酉(1801)四科乡试内监试郎,升知州。诰授奉政大夫。十二世祖丁如玉太公为人正直廉洁,伊秉绶蒙冤入狱,他伸张正义,最终使伊秉绶平反昭雪,后出任扬州知府,为清代名吏,入扬州四贤祠。丁如玉太公最大功绩在于1786年台湾彰化天地会首领林爽文起义(林爽文?—1788台湾彰化人,祖籍福建漳州平和,农民出身。乾隆四十九年〔1784〕参加天地会,逐渐成为彰化天地会领袖。官府镇压天地会,他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率众起义,攻克彰化,建立政权,被推为大盟主,年号顺天。先后克台南、高雄,清廷派兵镇压、起义军败于台南,1788年林爽文被俘押至北京被处死)时,乾隆帝派遣富康安将军渡海平叛,朝廷命江西永丰县上缴军粮三千石米(180吨),时任县令的如玉公限期押送无误,保障了清军入台扫荡成功,为治理台湾、巩固朝廷疆域立下汗马功劳。另外他文武兼备,还平叛了广东佛山、惠州一带匪患,主政澳门任同知也名垂青史。他的墓志铭由伊秉绶之子伊念曾公(1790-1861)撰写的。伊念曾为嘉庆拔贡、严州府同知,也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伊秉绶、伊念曾父子为我十一世祖行举太公、十二世祖如玉太公作墓志铭,实出罕见,也为文坛佳话。
    晚晴与民国时代,丁氏后裔在朝廷中虽无高官显贵,但读书风气很盛。“家有弦诵之声,人有青云之志”。丁氏一门官吏名贤知多少?三世祖丁凤太公所撰《家训》代代流传,加之家学渊源流长,丁氏后裔人才辈出,构成一个声名远播的名门望族。据我从《御书堂·丁氏族譜》中摘录统计,明清两代取得各类功名者计有四百余人。包括一位状元,三位翰林,五位举人,一百二十四位贡士(太子监学生)、二百六十三位生员(秀才)和五位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士人)。三至九品官阶有五十余位,我家族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御书堂·丁氏族譜》第7页刊清光绪十八年(1892)顾臣作序,大意是昔日朱文公(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原籍江西婺源,客居建阳,今属福建,与张栻〔1133—1180〕、吕祖谦〔1137—1181〕三人世人誉为“东南三贤”)朱熹的后代留在福建一带的,没有什么富贵之人,但都能崇尚礼让,安贫乐道和敬畏道义。丁氏的谱法,遵照朱文公的家礼,而丁氏族中之人也都颇有朱文公的家风,未曾有窜改罗列增加文饰于谱牒之中,以此作为谋求高官职位的资本。不以族谱中高官厚禄来标榜,而以先人的美德流芳为中心,这样就能命名绵延几百年的传系,繁衍数十百家的子孙,都能不教而知,互相维系,并且使后世人观览之后,从中懂得了修业之勤奋与谨慎。昔日有人说过,子孙们多有才华其宗族必大。丁氏宗族的再兴,是可以预卜的事!
    永世不忘三世祖丁凤太公制定的《家训》。丁凤太公实为丁氏家族兴旺的奠基石,五世祖丁世美太公誉为丁氏家族的“明珠”和“后世楷模”。而丁凤太公留下的《家训》不仅是丁氏家氏而且是全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淮安人的骄傲。虽然《家训》中的思想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存在着不少封建糟粕,但我们不能据此一概否定《丁氏家训》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作用。尤其处世修身之道,今天我们同样要面对,所以我们还要从中借鉴,吸取有益营养,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能量。人人为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家谱或族谱与地方志﹑国史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三大支柱,记载了数千年中华文明并使之不断传承,使之具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存史价值,更可以起到以谱为鉴,启迪后人的巨大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价值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站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丁氏网 ( 沪ICP备11015294号 )

GMT+8, 2024-4-27 11: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